佛山市首例“人工玻璃体球囊植入术”在市二医院完成,患者保住眼球

(文章转自佛山二医)通过一个眼睛上的微小切口,将一枚折叠式的人工玻璃体球囊植入眼内,再从引流阀注入硅油填充物……一系列操作之后,因为右眼严重眼外伤的李先生成功保住了眼球。这一被称之为“人工玻璃体球囊眼内植入”的手术由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主任晏世刚带领眼一科团队完成,在佛山市尚属首例。

主刀医生、眼科中心主任晏世刚主任表示,这项眼科临床新技术为一些严重眼外伤、硅油依赖眼的眼底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对患者的身体及心理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同时,这也标志着市二医院眼科中心在治疗严重眼外伤和硅油依赖患者方面再进一步。

眼睛严重外伤 传统治疗可能眼球保不住

患者李先生今年50岁,今年5月因右眼严重眼外伤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一科治疗。通过一期手术,李先生保住了眼球,并将脱离脉络膜及视网膜复位,但患眼严重外伤,眼内虹膜及晶体脱出,眼压低。

眼睛内有一个组织叫做玻璃体,它是一种胶冻样组织,占眼球容积的4/5,99%是水,剩余1%是胶原纤维透明质酸、旋光蛋白、原纤维蛋白、与偶极水分子保持一定的空间关系的透明质酸,以及位于玻璃体皮质附近的90%的透明细胞和10%的成纤维细胞,起着支撑视网膜和维持眼内压的作用。

在此之前,如果出现上述“眼内虹膜及晶体脱出,眼压低”的情况,需要往患者眼内填充的一种介质叫做硅油的物体来维持眼内压,但是硅油直接接触角膜,长期刺激角膜会导致角膜变性,角膜内皮失代偿;且硅油还会引起其他并发症,如硅油乳化等。时间长了,需要再次手术甚至多次手术置换硅油;而即使再手术,成功率并不高,这些病人很有可能会面临硅油无法取出,最终出现硅油眼等各种并发症,或者选择不断进行硅油置换的保眼方式,多次手术给患者带来沉着的经济及精神负担,很多病人无法忍受这样的保眼治疗方式,选择取掉硅油而后让眼球萎缩或者眼球摘除。

以患者为中心 市二眼科团队引入新技术

晏世刚主任考虑到李先生才50岁,年纪尚轻,需要完好的保住眼球以尽快重新投入到工作中,所以组织眼一科眼底专家、眼一科主任孔祥斌博士共同讨论。经商议,决定为李先生实施“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植入手术”。

“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是由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高前应博士小组团队研发。人工玻璃体球囊技术,是模拟人自然玻璃体腔形状设计一个类似于和眼球里面玻璃体形状非常吻合的“袋子”,先将它通过微创切口植入眼内,再通过引流阀将硅油注射到“袋子”里去,以实现顶压视网膜的长期稳定,恢复自然玻璃体对眼球形态的维持和支撑功能,同时避免了填充介质(硅油)与眼内组织结构的直接接触而带来不良反应。它可长期填充在眼内,解决了玻璃体替代物不能长期停留在眼内、不能长期顶压视网膜或需反复手术等问题,更避免患者眼球摘除和义眼植入。

9月6日下午手术成功实施。术后第一天,他前房形成良好,人工玻璃体球囊位置正,眼内炎症反应轻,术后第四天就治愈出院。

(人工玻璃体球囊发明者高前应教授(右)与晏世刚主任(中))

知多D
折叠式人工玻璃体(FCVB),它主要由球囊、引流管和引流阀组成。球囊部是通过计算机精细模拟人眼玻璃体制作而成,并且通过引流管与引流阀相连接,由能在体内应用终生的硅橡胶薄膜制成。精细模拟自然玻璃体的结构,恢复自然玻璃体的视网膜支撑、维持眼压等主要生理功能,起到隔绝功能,避免硅油乳化和移位,术后患者正常体位(一般玻切后须俯卧位)是患者眼球摘除前最后一道屏障。